买房这件事,为什么总让人又爱又恨?
说真的,每次和朋友聊起买房这个话题,气氛就会变得特别微妙。有人眉飞色舞地炫耀自己三年前捡漏的成功案例,也有人愁眉苦脸地抱怨现在连个厕所都买不起。房产经济这事儿吧,就像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,让人又爱又恨。
房价这个磨人的小妖精
记得2015年那会儿,我有个朋友在郊区买了套房,当时每平米才8000出头。现在?呵呵,翻了三倍都不止。你说气人不气人?但更气人的是,当年劝他别买的人,现在肠子都悔青了。房价这东西就是这么邪门,你越等它越涨,等你下定决心了,它又开始横盘。
我有个表姐就特别有意思。2018年的时候看中了一套学区房,嫌贵没买。结果去年孩子要上学了,硬是咬着牙多花了200万买了同小区更小的户型。每次说起这事儿,她都要拍大腿:"早知道...唉!"但说实话,谁又能早知道呢?
政策风向说变就变
这两年最魔幻的,莫过于政策的变化速度了。今天还在限购,明天就放开;上午说要调控,下午就出利好。搞得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跟炒股似的,天天盯着新闻看。
去年有个特别逗的事儿。我邻居老张,为了买房资格把社保从A城转到B城,结果刚转完,B城就出新政要求连续缴纳五年。老张当时那个表情啊,我现在想起来都想笑。不过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,因为我自己也经常被这些政策搞得晕头转向。
租房还是买房?这是个问题
我有个95后的同事小美,她就特别想得开。"干嘛非要买房啊?租房子不香吗?"她经常这么跟我说。确实,算笔账的话,在北京租套不错的房子,月租金可能还不到同地段月供的一半。但问题是,中国人骨子里就是觉得要有自己的房子才踏实。
我姑姑就是个典型例子。六十多岁的人了,非要卖掉老家的房子给儿子在一线城市凑首付。劝她留着养老钱,她就说:"没房子我儿子怎么娶媳妇?"你看,这哪是经济账,分明是情感账。
开发商的花式套路
说到买房经历,我可太有发言权了。去年陪朋友看房,那叫一个大开眼界。售楼处搞得跟五星级酒店似的,销售的话术一套一套的。"最后三套特价房"、"明天就要涨价"、"学区房名额有限"...听得我差点就信了。
最绝的是有个楼盘,样板间做得那叫一个精致。结果交房那天业主们傻眼了,说好的落地窗变成了小窗户,承诺的绿化带变成了停车场。这种事情听多了,我现在去看房都带着放大镜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未来会怎样?谁知道呢
说实话,我现在也不太敢预测楼市走向了。前几年那些信誓旦旦说房价要崩的专家,现在脸都肿了。不过有一点我很确定: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。
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"租房结婚"这个概念了。我表弟和他女朋友就在市中心租了套不错的公寓,把省下的钱用来周游世界。要我说啊,这种生活方式也挺好,至少不用为房贷发愁。
说到底,房产经济再复杂,也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。买不买房,什么时候买,还是要看自己的实际情况。别人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你,专家的预测也未必准确。关键是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,然后量力而行。
毕竟,房子只是容器,生活才是内容,你说对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