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这玩意儿,到底值不值得砸钱?
说真的,这些年房产经济的热度就没降过温。每次同学聚会,三句话不离房子。上个月老张还在嘚瑟他2016年买的学区房翻了两倍,转头小李就哭诉错过最佳入手时机。你看,这玩意儿就像个魔咒,把咱们这代人都给套牢了。
从"有瓦遮头"到"资产配置"
记得我爷爷那辈人,房子就是个睡觉的地儿。现在可好,房子成了理财产品。前阵子陪朋友看房,中介小哥张口闭口"稀缺资源""升值空间",听得我直犯嘀咕——现在连买个厕所都得考虑投资回报率了?不过话说回来,过去十年确实有不少人靠房子实现了财富自由。我表姐2012年在郊区买的婚房,当时觉得远得要命,现在地铁一通,价格直接窜上天。
但这事儿吧,得看运气。我同事老王就踩了坑,2018年高位接盘某新区,现在挂牌半年连看房的都没几个。所以你看,房产这游戏,玩得好是点石成金,玩不好就是砸手里。
政策风向标比天气预报还难捉摸
要说最让人头疼的,就是政策三天两头变。限购松了紧、紧了松,跟闹着玩似的。去年还说要"房住不炒",今年就开始降首付降利率。我买房那会儿赶上政策空窗期,签完合同第二天就出新规,差点没把我肠子悔青。
银行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放贷指标月月变。上个月还在拼命往外借钱,这个月突然就收紧。所以啊,想买房的朋友得多长个心眼,别光听销售忽悠,自己得盯着点政策风向。不过话说回来,普通人哪看得懂那些弯弯绕绕的文件?最后还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。
租金回报率?别逗了!
现在一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普遍不到2%,比银行理财还低。我有个房子租给对情侣,每月收的那点钱还不够还房贷利息。有次马桶堵了,维修费直接干掉半个月租金,气得我直跺脚。但你要说卖了吧,又舍不得——毕竟住了这么多年有感情,再说也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。
我认识几个专业房东,早就不玩住宅改搞商铺了。老周在菜市场边上买了间小铺面,虽然破旧点,但租金回报能到5%。他说现在住宅就是"纸面富贵",看着评估价挺高,真要变现的时候全是泪。
年轻人到底该不该上车
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八百遍。说实话,没有标准答案。去年帮表弟分析,算了半天账发现:他要是买房,每月还贷1万2;要是租房,同地段只要5千。差额7千拿去定投,十年后说不定比房价涨得还多。但架不住丈母娘非要婚房,最后小两口还是掏空六个钱包上了车。
现在年轻人挺难的。不买吧,怕以后更买不起;买吧,直接背上三十年债。我有次打车,司机师傅说他儿子每月工资还完房贷就剩两千,三十多岁不敢要孩子。听着真心酸,但这就是现实。
地段!地段!还是地段!
我买房吃过最大的亏就是贪便宜。2015年图省事买了单位附近的"洼地",结果五年过去,别的区房价翻着跟头涨,我们这儿跟蜗牛爬似的。后来才明白,什么户型啊、物业啊都是虚的,关键还是地段。你看那些名校周边的老破小,再旧再破都有人抢。
不过最近发现个新趋势——远程办公带火了一批"云定居"的。前同事阿杰就把北京房子卖了,去大理买了套院子,剩下的钱存银行吃利息。每天对着苍山洱海敲代码,美其名曰"数字游民"。要我说啊,这种活法也挺好,何必非在大城市当房奴?
未来会怎样?天知道!
专家们预测房价说了二十年,没几个准的。有人说人口负增长会导致房价崩盘,可东京案例摆在那儿——核心区照样贵得要死。也有人说货币贬值长期看还得靠房子保值,但你看鹤岗几万块一套的房子,保值就是个笑话。
我个人觉得,以后房产分化会更严重。优质资产永远稀缺,但普通住宅可能真就回归居住属性。最近不是推什么"共有产权房"嘛,虽然听着挺美好,可具体咋操作谁心里都没底。反正我现在的策略是:自住的够用就行,投资的话...还是先观望观望吧。
说到底,房子这事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人靠它实现阶层跨越,也有人被它压得喘不过气。我的建议是:量力而行,别被焦虑绑架。毕竟生活不只有房贷,还有诗和远方——虽然远方可能也得买票才能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