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造梦者:一个地产人的自白
说实话,干地产开发这行十几年,我至今站在工地看着塔吊旋转时,还是会心跳加速。你说这是职业病也好,情怀也罢,反正每次看到荒地变成小区,毛坯变成精装,那种成就感比喝了三杯冰美式还提神。
从图纸到生活
刚入行那会儿,带我的老师傅常说:"咱们这行啊,就是在纸上画个圈,最后让人在里面过日子。"这话糙理不糙。去年验收的XX项目(具体名字就不提了),交房时有个老太太拉着我说:"小伙子,我孙女的钢琴终于能摆进书房了。"她指着的那个9平米书房,在最初的设计图上就是个标注着"功能空间"的方格子。
现在想想,好的开发就像做菜——土拍拿地是买菜,规划设计是备菜,施工建设是掌勺。最怕遇到那种"三拍"项目:拍脑袋定方案,拍胸脯保证工期,最后拍屁股推责任。前两年有个项目,为了赶预售节点硬把园林施工压到雨季,结果那些名贵苗木泡烂了三分之二,最后成本反倒多花了20%。
算盘与情怀的拉锯战
这行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平衡。容积率多算0.1,利润可能多出几千万;层高少做5公分,整栋楼能多出半层面积。但去年有个项目,我们硬是把32层的规划改成了28层,因为发现多出来的四层会挡住后面老小区的阳光。老板在会议室拍桌子:"你们当这是做慈善?"最后是设计总说了句:"将来卖房时,置业顾问能指着对面阳台跟客户说,咱们项目没让老街坊晒不到太阳。"
有时候觉得开发商像在走钢丝。要算经济账,要背KPI,但真要完全不要脸面地追求利润,那些年交付时被业主举着"货不对板"横幅的项目,现在二手房价格都比周边低15%。我认识个同行,他们项目交房五年后还主动给业主免费换电梯,结果二手房价愣是比同地段每平贵三千。
暴雨夜里的混凝土
记得特别清楚,2016年夏天暴雨,某个项目正在浇筑地下室。凌晨两点接到施工方电话,说降水井倒灌了。赶到现场时,三十多个工人穿着雨衣在齐膝的水里搬沙袋,混凝土车还在不断进场。工长扯着嗓子喊:"今晚不打完这一层,整个工期要延误半个月!"
后来我们在地下室墙上刻了当天的日期。现在去那个小区,物业经理说业主们最爱在地下室打羽毛球——层高够,还不返潮。这种故事在行业里太多,但外人永远只看到售楼处的沙盘和精装样板间。
时代的考题
现在行业确实难做。土地限价、限购政策、三条红线...前两天和几个同行吃饭,有人说感觉自己像在解一道已知条件矛盾的数学题。但转念一想,十年前我们还在讨论"要不要做人车分流",现在已经在研究社区适老化改造和智慧家居预埋了。
最近常去盯的一个项目,我们把三分之一的绿地改成了菜园。开始销售还担心客户不接受,结果来看房的80后父母们反而最感兴趣:"总算有地方让孩子认识韭菜和葱了。"你看,需求永远在变,关键是有没有耐心去发现。
(后记)上周路过十年前参与的第一个项目,外墙有些旧了,但楼下的樱花树已经长到五层高。突然想起当初验收时,有个业主抱怨说树太小,我承诺"过几年就能在自家阳台赏花"。现在想想,地产开发最浪漫的部分,大概就是要为那些三五年后的美好提前买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