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密码:一个地产老兵的十年观察
说实话,干地产开发这行十几年,我算是看透了。这玩意儿就像打麻将,既要会算牌,也得懂察言观色。记得2008年那会儿,我刚入行,跟着师傅跑项目,看见荒地就两眼放光。现在想想,那时候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。
从"跑马圈地"到"精耕细作"
早些年啊,地产开发就是个"跑马圈地"的游戏。谁手快谁就赢,拿地就是王道。我见过太多老板,上午签完土地合同,下午售楼处就开始排队了。那时候的市场,简直像脱缰的野马,拦都拦不住。
但风水轮流转。现在可不一样了。去年我在长三角看项目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同样是住宅地块,有的开发商能卖出溢价30%,有的却只能平价出货。差别在哪?说白了就是产品力。现在的购房者精得很,户型好不好、物业行不行、配套全不全,门儿清。
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说到这个,不得不提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教训。2015年,我们团队在某个二线城市拿了块地,位置绝佳,周边配套成熟。按理说稳赚不赔对吧?结果呢,硬是在产品定位上栽了跟头。
当时我们觉得,高端大平层肯定好卖。结果开盘三个月,去化率不到30%。后来市场部的同事做了个调研,发现周边都是年轻家庭,他们更想要90-120平的三房。这事儿给我上了生动一课:市场调研不是走过场,得真刀真枪地干。
政策这把双刃剑
说到地产开发,绕不开的就是政策。这些年,我算是见识了什么叫"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"。限购、限贷、限价...各种调控手段轮番上阵。说实话,刚开始挺不适应的,总觉得政策变化太快,跟不上节奏。
但后来我发现,真正的高手反而能在政策变化中找到机会。比如去年"三条红线"出来,很多开发商急着甩卖资产。有个朋友就趁机低价收了几个优质项目,现在赚得盆满钵满。所以说,危机危机,有危才有机嘛。
未来在哪里?
现在很多人问我,地产开发还有没有搞头?我的回答是:当然有,但玩法变了。以前那种粗放式发展肯定行不通了,现在要的是精细化运营。
举个例子,最近我在关注城市更新项目。老城区那些破旧厂房、老旧小区,改造好了就是金疙瘩。既符合政策导向,又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。这种项目虽然利润薄点,但胜在稳定。
说到底,地产开发这个行当,已经从"捡钱时代"进入了"赚钱时代"。以前闭着眼睛都能挣钱,现在得睁大眼睛、动足脑筋。但话说回来,越是难做的生意,越能体现真本事,不是吗?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