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密码
上周和老张喝茶时,他冷不丁问我:"你说现在还有什么生意能稳稳赚钱?"我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,茶叶在杯底打了个旋儿——这话要是搁二十年前,我肯定脱口而出"买房啊"。可现在?害,地产开发这碗饭是越来越难吃了。
黄金时代的余晖
记得2010年前后,随便哪个城市郊区拍块地,转手就能赚个盆满钵满。那时候开发商圈子里流传着句话:"闭着眼睛拿地,睁着眼睛数钱。"我家小区对面那片菜地,三年前还被大妈们用来种白菜,转眼就竖起了售楼处,每平米价格比周边二手房高出30%。
但你说现在?去年有个做文旅地产的朋友,在景区边上囤了三百亩地。结果政策风向一变,文旅配套全要自持,资金链差点断了。他苦笑着跟我说:"现在这行情,睁着眼睛拿地,闭着眼睛流泪。"
政策与市场的拉锯战
说实在的,干这行最怕半夜来文件。有个做商业综合体的同行,项目都建到一半了,突然要求配套建设幼儿园和养老院。原本规划的奢侈品商铺区硬生生砍掉三分之一,他当时那个表情啊,跟生吞了苦瓜似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聪明的开发商早学乖了。你看那些做得好的项目,哪个不是先把市政规划研究透?我见过最绝的是某项目,政府要求配建公租房,他们干脆把公租房做成精品公寓,既完成指标又能溢价销售——这脑子转得比陀螺还快。
产品力成了救命稻草
上周去看了个新盘,样板间搞得跟艺术馆似的。智能马桶会自动翻盖,厨房装了进口油烟探测系统,连入户门的铰链都是意大利进口的。销售小姑娘眨着眼睛说:"我们项目主打科技豪宅概念。"我心想,这年头不会讲故事的开发商,基本可以准备退出江湖了。
但真金白银的购房者可不好糊弄。我表弟去年买了套"智慧住宅",结果所谓的智能系统三天两头死机。他现在见人就吐槽:"花智慧住宅的钱,买了个智障住宅。"你看,现在的消费者可不好打发。
资金游戏里的生死时速
有个做金融的朋友跟我说,现在地产商融资成本能到15%,这数字听得我肝颤。去年参加土地拍卖会,亲眼看见两家开发商举牌举到眼睛发红,最后成交价是起拍价的三倍多。结束後两家负责人互相递烟,苦笑着说:"咱这是给银行打工呢。"
更绝的是某些玩高周转的,从拿地到开盘恨不得压缩到三个月。我认识个项目总,连续半年住在工地板房里,有天半夜给我发微信:"老哥,我现在看售楼处沙盘都觉得在晃。"
转型路上的踉跄
现在业内常说"要活得像开发商,想得像个运营商"。前几天碰到个转行做长租公寓的老总,他办公室墙上挂着标语:"从卖房子到卖服务。"结果聊到盈利模式,他掏计算器按了半天:"要不...咱们还是说回卖房子?"
不过真有人转型成功的。有家原本做住宅的,现在专攻产业园区,政府给补贴不说,还能收十年运营费。他们的招商总监有句口头禅:"咱们现在不是盖楼的,是养鱼的——企业就是我们的鱼。"
普通人还能上车吗?
每次家庭聚会,总有人问我该不该买房。说实话,现在这市场就像雾天走山路——看得见脚前三米,看不清百米外的弯道。去年劝亲戚买了套地铁房,今年旁边突然要建垃圾中转站,现在他见我就翻白眼。
但你要是问地产开发还有没有机会?我觉得就像打麻将,胡牌的方式变了而已。以前清一色能赢,现在可能要会碰碰胡。那些死抱着老玩法的,迟早会被踢出牌桌。至于新的财富密码在哪?或许就在明天早上的政策文件里,谁知道呢?
(掏出保温杯喝了口茶)不过说真的,这行当教会我最重要的道理是: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,最值钱的从来不是混凝土,而是与时俱进的脑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