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密码:一个地产老炮的真心话
说实话,干地产开发这行二十年,我算是看透了。这玩意儿就像打麻将,有人胡牌时笑得合不拢嘴,也有人输得连裤衩都不剩。前两天跟老张喝酒,他非让我说说这里头的门道,那我就掏心窝子唠几句。
地段!地段!还是地段!
老话说"宁要浦西一张床,不要浦东一间房",这话现在看可能过时了,但道理没变。十年前我在城东拿的那块地,当时人人都说偏,现在呢?地铁口出来走五分钟,商场学校医院全齐活。你看,这就是眼光的价值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好地段早被瓜分完了,想捡漏?难!
记得2015年那会儿,有个城中村改造项目,拆迁户要价高得离谱。同行都说这买卖不划算,结果呢?政府第二年就把地铁规划甩出来了。现在想想,当时要是咬牙拿下...唉,说多了都是泪。
政策比天气预报还难捉摸
搞开发最头疼的就是政策这玩意儿。限购、限贷、限价,三天两头变花样。去年还在鼓励去库存,今年就给你来个"三条红线"。我认识个浙江老板,前脚刚砸十几个亿拿了地王,后脚就赶上调控,现在天天在办公室泡枸杞降血压。
不过话说回来,政策再狠也有人赚得盆满钵满。关键是要读懂言外之意。比如去年提"城市更新"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老破小要升值。那些嗅觉灵敏的,早早就开始收老旧小区,现在转手就是翻倍的利润。
成本控制是门艺术
别以为盖房子就是砸钱那么简单。建材价格跟过山车似的,钢筋今天4000明天就能涨到5000。有次项目赶工期,混凝土供应商坐地起价,气得我直接让车队去隔壁市拉货。结果算上路费还省了二十多万,这事儿够我吹半年。
人工更是大头。现在老师傅日薪没有500根本请不动,小工都得管两顿饭。上次工地来个00后,干半天活要喝三杯奶茶,把我给气的...但没办法,现在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搬砖。
客户比丈母娘还难伺候
现在的购房者可精明了。样板间做得跟五星级酒店似的,人家还要拿着激光尺量层高。上次开盘,有个大姐带着风水师来看房,罗盘转了半天说主卧方位克她属相,非要我们改户型图。我能怎么办?最后送了个车位才搞定。
精装房更是个坑。你以为用个进口品牌就能唬住人?人家分分钟上网查同款批发价。有业主收房时带着验房师,连瓷砖空鼓率都要用专业设备测,搞得我们工程部那帮糙汉子说话都开始用"请""您"了。
未来往哪儿走?
说实在的,现在这行越来越难做。土地贵、成本高、监管严,利润薄得跟纸似的。但你要问我这行还值不值得干?我的答案是:只要还有人要住房,就永远有机会。
最近我在琢磨养老地产。中国马上要进入重度老龄化,那些带医疗配套的适老化社区,未来肯定吃香。另外,年轻人喜欢的LOFT、共享空间也是方向。毕竟,房子说到底还是要跟着人的需求走。
这行当就像种树,得耐得住寂寞。从拿地到清盘,快则两三年,慢则五六年。期间要跟各路神仙打交道,应付各种突发状况。但看着荒地变高楼,那种成就感,嘿,还真不是其他行业能比的。
(掏出保温杯喝了口茶)说到底,地产开发就是个围城。外面的人看着光鲜,里面的人冷暖自知。要是看完这篇你还想入行,那我只能说——记得多备点降压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