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造梦者:一个地产人的自白
说实话,干地产开发这行十几年,我经常觉得自己像个"造梦师"。每天打交道的是钢筋水泥,心里琢磨的却是怎么让冷冰冰的建筑长出温度来。这行当啊,远不止是盖房子那么简单。
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我跟着师傅跑工地。大夏天戴着安全帽,汗珠子顺着后背往下淌。师傅指着正在打地基的基坑说:"看见没?盖楼就像做人,地基打歪了,上面修得再漂亮也是白搭。"这话我记到现在。地产开发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,偏偏现在市面上太多项目恨不得今天拿地明天就开盘,这种项目十有八九要出问题。
前两年有个朋友找我参谋买房,看中了个号称"精装豪宅"的楼盘。我一看样板间就直摇头——墙面用的是最便宜的涂料,地暖管道间距比标准宽了15公分。开发商把成本都砸在门厅那盏水晶灯上了,这种"面子工程"最要命。果不其然,交房后业主维权闹得沸沸扬扬。所以说啊,真正的好房子得像老火靓汤,得舍得花时间熬。
现在做项目,我最在意的反而不是容积率这些硬指标。有次去欧洲考察,发现他们老城区的房子动辄上百年历史,阳台上的铁艺栏杆都包了浆,但住着特别舒服。回来我就琢磨,咱们能不能也做出这种"越住越有味道"的房子?后来在城郊做了个低密度社区,每户都留了可以种花的露台,外墙特意选了会随时间变色的涂料。开盘时价格比周边贵两成,结果反而最先卖完。这事儿让我明白,现代人买房早就不只是买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了。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现在的年轻人。他们的购房观念和我们这代人完全不同。我侄女去年买房,愣是在市中心选了个40平的小公寓,理由是"步行十分钟内有六家咖啡馆"。这要搁以前,长辈肯定觉得这孩子不会过日子。但你看现在的网红楼盘,哪个不是把周边配套当卖点?有次听95后客户说:"叔,我们买房其实是买生活方式。"这话真是一针见血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行当的坑也不少。最头疼的就是政策变化,像坐过山车似的。记得有年调控政策突然收紧,我们有个项目差点资金链断裂。当时整宿整宿睡不着觉,头发大把大把掉。后来学乖了,现在做项目必定留足安全边际。还有个同行更惨,赌政策放松加杠杆拿地,结果现在还在填坑呢。所以我现在常跟团队说,别光盯着利润表看,得多想想"要是明天就变天怎么办"。
最近让我特别感慨的是旧城改造。上个月路过小时候住的胡同,发现老房子都改造成了文创园区。青砖灰瓦里开着时髦的买手店,街坊王大爷的杂货铺变成了网红咖啡馆。你说这是不是特别有意思?地产开发到最后,其实是在参与城市的生长。有次深夜加班画图纸,突然想到现在盖的楼,可能几十年后就是别人记忆里的"老地方",顿时觉得手里的蓝图纸都有了分量。
当然啦,这行当的争议从来不少。有人骂开发商黑心,有人说推高了房价。这话对也不对。确实有害群之马,但更多同行是在认真做事的。我们公司有个做了二十年的老工程,到现在还坚持每周下工地检查。有次发现卫生间防水少做了一道工序,硬是把已经贴好的瓷砖全砸了重做。这种较真劲儿,才是行业的脊梁。
最近在做的项目挺有意思,想把菜市场搬进小区里。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生鲜超市,是真能听见摊主吆喝、闻得见蔬菜清香的市集。设计会上90后设计师画了个"可以遛狗去买菜"的动线,我一看就乐了——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的市井生活吗?看来好房子的标准,转了一圈又回到"人情味"这个原点上了。
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城市天际线,忽然想起入行时前辈说的话:"咱们这行啊,说到底是给城市写情书。"当时觉得矫情,现在想想还真有点道理。每栋建筑都是凝固的时光,而我们这些地产人,不过是在用钢筋混凝土书写着关于家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