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这玩意儿,到底还值不值得砸钱?
说真的,这两年但凡聊到房子,饭桌上总能炸出两派观点。一派是"再不上车就晚了"的急先锋,另一派是"房价迟早崩盘"的悲观派。我表弟上个月刚把婚房首付砸进某新一线城市,结果他爸气得三天没跟他说话——这爷俩的战争,可不就是当下房产经济的缩影么?
一、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幻觉
记得2008年那会儿,我家隔壁王阿姨把养老钱全押在郊区两套期房上。当时每平才四千出头,现在二手房挂牌价直接飙到四万八。老太太现在每天跳广场舞都带着房产证复印件,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是"千万富婆"。但你说这钱她真能落袋为安?去年想变现,挂了半年愣是没成交,中介倒是天天催她降价。
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叫"纸面财富",就跟炒股软件里浮动的数字一个道理。我认识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特直白:"现在北上广深很多豪宅的挂牌价,纯粹是业主们的集体幻觉,就跟拍卖行里互相抬价的托儿似的。"这话虽然刻薄,但你去链家翻翻那些挂了300天以上的房源,心里就门儿清了。
二、政策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
去年这时候,各地还在搞购房补贴大促销呢。我同事老张趁着利率打折,连夜排队签了购房合同。结果今年开春,他买的那个片区突然划入学区房范围,单价直接涨了30%。这哥们现在逢人就嘚瑟,说自己比巴菲特还会抄底。但你要知道,2017年那波限购政策下来的时候,多少人被套在山顶上哭都找不着调。
最近住建部又放出风声要搞"现房销售"试点,这政策真要落地,估计又得死一片开发商。我有个在房企做策划的发小吐槽:"现在做楼盘就像在雷区跳芭蕾,指不定哪脚就踩到新政。"这话虽然夸张,但你看那些高周转的开发商,哪个不是政策一来就急得跳脚?
三、租房族的逆袭时代?
说来有趣,我95后的表妹在互联网大厂干了三年,工资都快赶上她部门经理了,但死活不肯买房。这丫头算账特别溜:"我在公司附近租个 loft,月租6000,同样的房子月供得2万+,省下的钱买基金不香吗?"她还给我看了个数据,说深圳房屋租售比已经跌破1.5%,存银行吃利息都比当房东划算。
不过租房这事吧,也得看城市。前阵子我去成都出差,发现春熙路附近的公寓特别抢手,带独立卫浴的单间能租到4000+。但同样的房子在重庆观音桥,2500都难出手。所以啊,那些说"租房代替买房"的专家,估计都没体验过被房东临时赶人的糟心经历。
四、地段玄学与配套陷阱
我丈母娘有句名言:"买房就是买邻居的素质。"她当年死活要买单位家属院,现在看真是神操作——小区里全是退休老教师,业委会能把物业治得服服帖帖。反观我表哥买的那套"轻奢豪宅",游泳池从交房就没换过水,所谓的双语幼儿园到现在还是规划图纸上的铅笔画。
最近特别火的TOD模式(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),看着挺美好是吧?我有个朋友买了地铁上盖的楼盘,结果交付才发现,从小区到地铁站得穿过三条机动车道。开发商宣传的"无缝衔接",原来是让你玩真人版神庙逃亡。所以看房时千万别被沙盘忽悠,一定要拿着测距仪实地走两遍。
五、未来十年的机会在哪?
有个做风投的客户跟我说,他们现在特别关注"银发地产"。想想也是,等我们这代人老了,谁还愿意爬六层楼梯?日本那种带护理服务的老年公寓,说不定就是下一个风口。我姑父在昆山买的养老房,现在租给做直播的小年轻当工作室,租金比市区写字楼还高。
还有个趋势是"空间折叠"。我邻居把89平的小三房改成了可变式空间,白天是开放式工作室,晚上变三间卧室。这种设计在香港早就玩烂了,但在内地还算是新鲜玩意。要是哪天出台个政策允许"一户多房本",估计又能带火一波改装市场。
说到底,房子早就不只是遮风挡雨的壳子了。它可以是阶级通行证,可以是金融工具,也可以是困住中产的债务牢笼。就像我那个买了烂尾楼的朋友说的:"当你把全部身家押在水泥盒子上时,就要做好和它共存亡的准备。"这话听着丧,但仔细品品,还真是这么个理儿。